假期抽了两天时间去上海,听赖声川老师的《剧场的二十四堂课》。这次假期上剧场开放了四讲课堂,因为之前的合作关系拿到了媒体票,所以报名了第一讲和第四讲,现在想如果我住在上海的话是会每天都报名的。(因为第三天是讲《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刚好错过了)
第一讲的开始是赖老师介绍他的学术生涯,如何进入戏剧系,如何与即兴创作结缘,关于第一部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的创作经历。第四讲是《变奏巴哈》的现场排戏。以下是一些讲堂记录。
01
第一堂课是从赖老师去伯克利求学的经历开始。
在以往的访谈中也有了解过,那个时候赖老师为了能和乃竺女士一起去美国留学,以为剧场这个融入了表演、音乐、艺术的专业对于自己来说会相对轻松,于是就大胆申请了。他说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戏剧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开学以前他从来没有看过戏剧现场,那时候的台湾也完全没有这种形式的演出。同批录取的学生里都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学校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他在自我介绍时只有一句话,“我毕业于台湾的辅仁大学”。每一个学期末都会评比筛选学生留下来,他说莫名其妙地,他竟然留到了最后。
专业课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第一学期就要求所有人要看60部莎士比亚的剧本,再看60部同时期其它剧作家的剧本。每天去图书馆借十几本书回家看,到周末时和乃竺女士一起开车带着上百本书去还,像小偷一样。但就是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中,慢慢了解了关于戏剧的知识。
02
讲到博士期间,有一天上课时教授突然问大家是否有车,然后就带着所有人去了奥尼尔的家。当时政府正准备将奥尼尔的旧居规划成纪念馆,教授正好是项目负责人,所以奥尼尔家的钥匙正在他手中。
就这样在奥尼尔的家,上了一堂关于奥尼尔戏剧的课。在那里看到了诺贝尔奖的奖状,很精致的手绘,将奥尼尔以往塑造出的角色都画在上面。看到奥尼尔的手稿,在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很小的字是一个完整的剧本。
博士论文是研究西方现代剧场里的东方潮流,或者可以说是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大师们对东方文化的误会以及其中一些巧合的联想。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梦游者》是西方戏剧对东方哲学的吸收与转化,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梦”的重视。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被梅兰芳的表演吸引,独特的身段与唱腔创造出一种异域的美感,转而强调“陌生化”效果,在误解之上重构戏剧形式。叶芝剧本里与能剧相似的意向与结构。奥尼尔对能剧形式的解构,形成的荒诞美学成为神秘主义。
在我看来这些在西方现代剧场中的东方潮流不仅是文化影响的体现,更像是对戏剧本质的反思。是叙事,还是戏剧?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能剧在其中像是一个既定的风向标,一种以强烈的戏剧动作,用叙事中断来讲述、回忆、纪念一个事件的戏剧形式。
关于“戏剧动作+叙事中断”的形式,老师举例了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萨拉米斯海战中败于希腊,在汇报战败时,一遍一遍念着死去的人的名字,是谁的儿女,是谁的父母兄长,是谁的亲友……用一段冗长、反复的动作来中断故事的叙事,强化对事件的纪念。
03
走上即兴创作的机缘巧合,是当时的导师向他介绍了Shireen Strooker,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导演。89年时他去到阿姆斯特丹,同Shireen学习,在剧团看到了“即兴创作”的样貌,一种和生活很接近的戏剧创作形式。
即兴创作戏剧是先有一个剧本大纲,演员根据大纲发挥表演,导演适时地做出引导、提出问题,以此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经验储备,最后再由导演再创作形成新的剧本,继续排练。
04
从巴赫的奏鸣曲延伸到戏剧结构,创作出《变奏巴哈》。不同的音符升高、交织再慢慢退场,戏剧的实验性不代表没有结构、不完整。这出戏原本有24个演员,因为当时台大其他系的学生都能找到实习,老师为了让他的学生们也有实习工作,就创作了这出戏让所有人参演。
当天演示的是上剧场的7位演员,都没有提前看过剧本。从唤醒身体的热身动作,到走位,到加台词走位,到加上道具的台词走位,一遍一遍,展示了即兴创作戏剧的排戏现场。
“好,再来一次。”在每一次提出修正和意见之后,真的能看到第四遍里,演员们的动作和声音变得不一样,会更生动饱满,更有情绪,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和回答。
Q1:如何看待先锋的标签?
赖老师:先锋是一种精神,不是标签,只是一种寻找新东西的精神。
Q2:为什么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创作出这样成熟的作品并且在之后四十几年的创作中还能保持一贯性?
赖老师:因为一种关怀,因为对人和世界的关心。
因为老师有提到第三讲是介绍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所以今天晚饭时找了第三讲的直播回放。老师讲到他早起几部作品的创作历程,无外乎都是源于对人的内心、生活、命运的思考,对社会、世界、人类的关心。
吃到一碗外省的面,会想这个味道好吃啊,是什么人做的?她是哪一省的?为什么会来到台湾?是49年时一起过来的吗?她为什么现在在卖面?她的手艺也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吗?就是这些对人的观察、关心、想象,才会有了《宝岛一村》里的天津包子,《曾经如是》里郝蕾饰演的面馆老板娘,虽然老师说他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儿时吃到的那一碗面条究竟来自哪里。
原本是觉得在假期的最后一天,要冒着雨赶去上海可能会有些烦躁,但是被老师的回答稳稳托住,感觉好温暖。最近正好重温完《新闻编辑室》的第一季,听完老师这几堂分享,才想到原来理想主义不只是在故事中出现,是现实生活中有人正在相信并且实践。